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简介
食品科技学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始建于1987年创建的食品科学系),现有在职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7.1%。在读博士43人,硕士研究生321余人,本科生1400余人。学院设3个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6个研究中心(平台、基地),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为河北省食品学会挂靠单位。
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健康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生物与医药、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授权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4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河北省应用型示范转型专业,营养与健康食品科学与工程被河北省列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是目前河北省唯一一所拥有食品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农业院校。
学院实验、办公用房建筑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亿元,建有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果蔬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河北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学科平台。拥有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基地百余个。
学院建有国家级研发分中心1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平台)2个;与企业共建省部级研究中心6个和实践基地50余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7名、河北省兴农专家2名、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省管专家2名、太行学者5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3人,燕赵英才7人、国务院特贴2人、柔性引进院士和长江学者各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72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4项;出版科技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500篇),授权专利60项。
学院拥有9个科研团队,服务企业科技需要,分别是:
1、畜产品加工创新团队:本团队针对畜产品加工的热点问题,系统开展肉制品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肉制品基础理论研究。围绕肌肉组织中蛋白结构的变化,探究其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相关机制,通过研究肉制品肌肉组织中水分迁移、蛋白结构的变化,探索肉制品风干的机制,(2)新型健康肉制品加工研究。利用现代加工技术手段,开发低脂、低添加、高营养的一系列肉制品产品,解决产品营养品质问题,(3)肉制品保鲜技术研究。通过天然活性成分与可食性原料开发一系列可食性活性膜材料,用于肉制品的保鲜,延长货架期;(4)产品品质提升。开展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品质分析,挖掘与产品品质关联核心物质及性能指标,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分析加工工艺对产品的质构、风味、营养成分等品质的影响。
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创新团队:本团队主要针对粮食损失、营养、安全和主食产业化热点问题,系统开展储藏和加工减损技术研究;功能活性成分分离转化及其功效机制研究,非热新技术对粮食致敏原活性影响的构效机制研究;非遗主食配方、工艺和设备的工业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物理、酶工程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展大宗粮食储藏和加工减损,利用现代分离和现代生物技术纯化和转化,基于多组学技术阐明其功效机制;基于构效关系,阐明非热新技术对粮食致敏原活性的影响机制;基于非遗主食原料大数据,确定其品质稳定的指标,基于非遗主食工艺参数,改造和研制出工业化装备。
3、果蔬加工及贮藏创新团队: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研究:(1)果蔬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实施。主要研究果蔬加工过程中的生物技术( 微生物发酵、酶术等 )、贮藏保鲜技术、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及其营养保健功效等,将相关技术在果蔬加工过程中集成应用和产业化实施。(2)果蔬及制品智能无损检测和设备开发。主要研究利用近红外光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多技术融合技术等开展果蔬病害、新鲜度等品质无损检测,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便携式设备,进行产业化实施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果蔬精深加工与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果蔬生物发酵与酶技术、果蔬功能性成分提取及营养保健功效研究、果蔬风味化学、果蔬及制品贮藏保鲜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4、食品发酵与酿造创新团队:立足于食品发酵与酿造领域之前沿,致力于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科技创新,在食品微生物(特别是益生菌、益生元、益生酶)的资源开发、促进人体健康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作用、生产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建立菌种资源库,筛选功能性菌种,研制高效发酵剂,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发酵与酿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包括新型生物传感器)新产品。
本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美国 Cleveland Clinic 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Hawaii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团队在发展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争创食品发酵与酿造科技创新一流团队。本团队未来将持续深入推进食品发酵与酿造向绿色、高质量、功能性、高质化方向迈进,培养输送食品发酵与酿造专业的高端人才,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5、食品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近年来,主要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分子检测、免疫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生物检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了食品加工及发酵食品的研究。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主要研究内容:承担国家和省级等课题29项,已取得16项科技成果。首创了 SRCA核酸等温扩增新理论与新技术,依此创建了食源性致病菌、转基因食品、食品真实性、过敏成分的核酸检测新方法。将SRCA技术与电化学、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结合,建立了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开展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此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了燕麦、荞麦、小米、藜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加工产品,还研制了多种果酒产品。多个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3篇(二区以上12篇),EI收录11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1项河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还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参编教材13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6、淡水产品加工创新团队:本团队围绕淡水产品的加工、保鲜和储藏过程中的技术需求、营养特性及安全性问题,综合利用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展大宗淡水鱼、冷水鱼和名特优淡水产品的加工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功能性因子挖掘以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重点研究水产品中活性因子的高效制备、活性保持、结构解析、量-效关系、改性及生物学功能;基于淡水产品的营养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差异,开发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基于淡水产品发酵过程中的营养、风味及安全性问题,筛选优良菌种,改良传统发酵工艺,创制新产品。
7、海水产品加工创新团队:本团队主要针对河北省特色农畜水产品资源,从工艺开发、品质调控、营养健康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益生菌、合生元及其功能性代谢产物;食品功能组分的生物合成、高效组装及精准营养;传统发酵食品品质提升及有害物消除。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高通量测序与多组学技术,开发有益菌菌种资源,阐释食品微生态体系中的菌相互作机制;采用生物合成、新型配伍、稳态化技术,研究功能成分的高效制备、靶向递送及营养健康机理;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和食品物性分析等技术,研究传统发酵食品质地与风味的形成及有害物消减机制。
目前承担或主研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主编或参编教材书籍10余部。
8、食品科技学院食品安全与品质分析创新团队:本团队主要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热点问题,系统开展基于生物识别材料的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研究、食品品质分析及质量安全控制研究以及天然产物成分挖掘及功效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功能纳米材料、抗体、核酸适配体等多元识别技术对食品中危害因子进行识别分析;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识别食品特征风味成分、品质特性及危害物形成途径;采用多组学技术筛选食品功能活性成分,确证活性成分的功效机制,阐明其健康效应;经过几年发展,争创学校一流创新团队,并在学科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9、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本团队针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热点问题,系统开展食品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功能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杂粮深加工及粮油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基于免疫及量子点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快速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枣、山楂、树莓、红景天、葡萄等食物中的多酚类、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皂苷等功能因子进行高效制备和结构表征;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营养功能评价;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多组学技术研究食品功能因子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抗抑郁、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和肿瘤等的作用机理;研究多酚、多糖等大分子物质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机制;荞麦、藜麦等河北省特色杂粮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高品质干红葡萄酒研发;新型粮油食品添加剂开发并推广应用;以抗体、量子点纳米材料、分子印迹等方法建立食品抗生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